隨著深圳市統計局、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近日對外發布《深圳市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》,作為備受矚目的“傳奇之城”,深圳過去一年的經濟總體狀況在數據上呈現出較為清晰的面貌。
2018年,并不是容易的一年。深圳交出了“地區生產總值24221.98億元,增長7.6%”的成績單。這是自2014年以來,深圳的經濟增長速度首次跌破8%的區間,若再往前追溯,這個數字基本保持在10%以上。當然,如果在一線城市中進行橫向對比,深圳的增長速度依然足以傲視群雄。
在增速有所放緩的同時,高質量發展成為關鍵詞。從中挑選兩組數據,便足以看出深圳這座城市的蓬勃生命力。在產業方面: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296.63億元,增長12.7%;全年工業增加值9254.00億元,增長9.0%,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.5%。在人口方面:深圳常住人口增加了將近50萬人,小學在校生人數已突破100萬,幼兒園人數在10年時間里增長了近137%。
值得關注的是,深圳各區域之間的此消彼長與競爭格局,也是觀察深圳全市經濟狀況的重要維度。其中,南山區獨占5000億元區間,達到歷史高點,但增速有所放緩;福田區自前年被龍崗超越之后,去年在總量與增長速度被進一步拉開距離;龍華與坪山則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,在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增長率中分別拔得頭籌……
過去一年,深圳的區域經濟呈現出怎樣的突出特點?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看明白“10+1”區的發展態勢,也就自然勾勒出深圳全市的經濟版圖。需要強調的是,在經濟增長速度之外,更應看到各區的不同定位、發展質量與未來空間。
2018年深圳全市經濟數據及主要區域經濟版圖
南山 5000億之上謀變
“科技創新+總部經濟”能否引領高質量之路
對于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位列全省縣區之首的南山來說,5000億元無疑是一個新的歷史起點。“船到中流浪更急,人到半山路更陡”,早已名聲在外的南山區,發展的每一步都備受關注。今年南山區兩會上,區長曾湃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,雖然片區經濟總量大,但由于復雜多變國際經濟環境,企業經營困難增多,加上基礎研究、原始創新存在短板,以及住房和產業空間成本的節節攀升,片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。
數據也印證了這一判斷。2018年南山區GDP增速為4.5%,僅略高于深汕特別合作區的4.0%。其中,第二產業的增速只有0.2%,特別是在規上工業出現3.2%的負增長;雖然第三產業實現9.1%的增長,部分彌補了工業制造方面的下滑,但片區經濟整體發展速度仍然有所下降。
從客觀發展規律而言,成熟度較高的經濟體,經濟增長速度趨于平緩。比如,去年香港經濟增速為3%,新加坡的經濟增速也從前一年的3.9%下降至3.2%。早在2017年,南山區人均GDP就突破5萬美元,2018體現發展基礎質量水平的指標也顯示,南山區單位平方公里產值27.7億元,人均36.5萬元,分別為全市平均水平的2.2倍和1.8倍。
從外部環境來看,去年,受到全球貿易環境影響,以高科技制造業為主的南山工業也被波及,僅中興通訊去年的凈利潤虧損就達69.84億元,隨著金立宣布破產,三星電子和愛普生技術先后宣布停產外遷,南山新一輪發展遭遇的困境已逐步顯露。
在高位之上,如何破局?南山提出了“科技創新+總部經濟”經濟發展雙驅動策略,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。
據統計,2018年,南山新增市級總部企業31家,占全市增量的46%。9家企業入選中國500強,55家企業入選廣東500強。與此同時,引入了雀巢、中鋁集團、中船重工等重大投資項目,通過積極打造總部經濟,實現產業資源高端集聚等地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外溢效應,彌補部分企業外遷造成的損失的同時,也給未來埋下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通過“騰籠換鳥”促進產業轉型,南山的經濟發展或將迎來再次飛躍,但仍需注意防范制造業外遷可能帶來的產業“空心化”,以及制造業生產鏈條斷裂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。對當前的南山區而言,一味追求經濟增速早已非明智之舉,利用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機遇,揚長避短,協同灣區內各大城市謀求共同發展方是正道。放眼大灣區發展版圖,身為廣東經濟第一區的南山仍任重道遠,未來可期。
龍崗 穩坐“第二把交椅”
大力培育中堅企業,降低大企業依賴度
縱觀過去一年的區域經濟數據,最讓人眼前一亮的,非龍崗區莫屬 。4287.86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,已經穩坐“第二把交椅”,11.0%的增長率更是高居榜首。支撐起這一增長速度的,工業無疑起到關鍵作用。
2018年,龍崗區第二產業絕對值為2974.89億元,同期增長15.9%,占去年深圳第二產業絕對值的比重接近30%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方面,龍崗較上年增長18.1%,位列各區之首。在2018年全國工業百強縣(市)、百強區榜單中,龍崗區排名第一。
眾所周知,龍崗擁有華為、比亞迪、兆馳、柔宇等一大批明星企業,成為龍崗區規上企業的頂梁柱。數據顯示,截至去年12月,以華為為首的坂雪崗科技城所在的坂田街道,規上工業增加值累計約2198.85億元。隨著坂雪崗科技城擴容方案的通過,以華為為龍頭將形成產業集聚效應,規上企業增加值有望繼續提升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龍崗第二產業對華為、比亞迪、兆馳等龍頭企業的依賴程度較高。比如,華為就曾數次陷入搬遷疑云,構成未來的不確定因素。針對這一現狀,龍崗區也多次在經濟形勢分析類會議上強調,要減少對于巨頭企業的依賴,大力發展新興產業、加大力度培育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。
去年6月,龍崗區專門出臺《龍崗區中堅企業培育計劃實施辦法》,對增加值相對高,在行業細分市場位居全國乃至全球前列,創新能力強,增長潛力大,核心競爭力突出的企業進行政策扶持,每年每家企業最高可獲獎勵達2億元。如此大手筆,直指破解龍崗“一企獨大”難題,壯大中堅企業陣容。
在相關的政策扶持下,龍崗區近幾年來有一批新企業正在不斷崛起。雖然短期內不會立刻扭轉龍崗區第二產業對大企業的依賴,但培養與充實了重要的后備力量,未來龍崗的產業格局是否會有新的變化,值得期待。
寶安 固投增速全市第一
重量級項目數量多,創新水平還需提升
從經濟的整體情況來看,寶安區“穩扎穩打”。3612.18億元的GDP與8.7%的增長速度,在各區中名列前茅。同時,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分別增長了8.3%與9.0%,二、三產業增加值相對均衡,呈現并駕齊驅的良好態勢。
2018年,寶安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保持30.3%的高位增長,共投資1063億元,增速位列全市首位。這個結果,與寶安區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力度緊密相關。據悉,位于寶安的大空港、立新湖等9個產業集聚區納入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片區,數量全市第一。
今后,寶安固定資產投資額還會越來越大。2019年,寶安計劃完成1100億元以上固定投資,高品質打造一批標志性項目。其中,寶安中心區和空港新城將分別完成227億元和179億元投資。
“寶安中間的位置就是大空港,北面是以國際會展中心為主導的大的新商務中心,南面是以寶中片區融入大前海的CBD,東面是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的重要節點,西面靠海,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起步項目就在寶安。”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指出,如此重量級發展空間規劃均集中在一個區域并不多見,每個板塊都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投資重點,寶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快也在情理之中。
不過,在看到成績的同時,也要看到寶安原始創新和應用創新能力不強的發展問題。作為工業大區和制造大區,寶安在裝備制造業領域走在前列,但領軍企業相對較少,品牌效應不足。以機器人產業為例,數據顯示,寶安50%的機器人企業主要分布在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終端系統集成領域;僅半數企業進入了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生產領域。
除了提升創新水平,破題產業用地保障不足制約,也是寶安發展動能轉擋升級必須直面的問題。早期寶安從“三來一補”起家,帶來了第一輪發展浪潮。但在此過程中,也引進了很多“散亂污危”企業和加工小作坊,存在土地資源約束趨緊,大量國企、社區物業未盤活,部分土地長期閑置等歷史問題。
為突破發展空間瓶頸,加速動能轉換,寶安正在全域梳理土地,探索打通違建處置與保障性住房、搬遷安置房、產業配套用房和創新型產業用房的銜接渠道。同時,以西鄉石街、燕羅塘下涌為重點,處理一批爛尾樓爛尾地,多路徑推進城市更新改造、狠抓土地整備。
龍華、坪山、光明
“后起之秀”發展迅猛后發優勢突出,也要彌補短板
龍崗的經濟總量2017年超越了福田,龍華則在2018年超越了羅湖,結束了膠著狀態。這是一個幾乎可以預見的結果。從增長數據來看,龍華以10.3%的增長率緊跟在龍崗后面,第二產業更是以16.2%的增長速度成為各區最高,再一次驗證了“得工業者得天下”的規律。
近年來,龍華區大力推動“龍華制造”轉變為“龍華智造”,引進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與項目落戶龍華,成為拉動龍華經濟增長的關鍵。但與第二產業相比,龍華區第三產業增速僅有2.1%,相比上年有較大程度的回落,不難看出龍華目前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現狀。接下來,龍華區還需找好自身定位,逐步縮小二、三產業的差距。
與龍華區的情況相反,坪山區在第三產業方面以20.6%的增速“一枝獨秀”,增速十倍于龍華區。正是得益于此,2018年坪山區GDP增速繼續保持了雙位數的增長。值得一提的是,2017年坪山的GDP增速位居全市第一。因此,盡管經濟總量不大,但坪山的發展后勁不容小覷。
據了解,坪山高新區是深圳東部地區產業基礎最好、體量最大的產業區之一,擁有可供連片開發的產業用地,規劃總面積達51.6平方公里,包含國家新能源(汽車)產業基地、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以及出口加工區,形成了以新能源(汽車)、生物醫藥、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三大主導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。
需要指出的是,坪山區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模式雖然有著天然的后發優勢,但引進高新企業也并不容易。主要原因在于,坪山基礎設施建設薄弱,交通暢達性不夠,在吸引同類別的高新科技企業時,城區綜合競爭力并不具備優勢,甚至還會成為短板。
去年9月19日才正式升級為行政區的光明區同樣具備突出的后發優勢,開足馬力向“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”的全新目標邁進。2018年,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,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.3%達到920.59億元。其中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取得了全市第一,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取得全市第二的好成績。
與一些在土地上捉襟見肘的老區相比,光明區擁有連片的產業用地空間,其中工業區塊范圍達31.8平方公里。在日前公布的光明科學城總體規劃中,總規劃面積更是達到99平方公里,其中不少地塊都屬于未開發區域,發展潛力十分巨大。
福田、羅湖
經濟增速有所放緩 集約化水平領先,需尋找新動能
作為深圳市的兩個中心城區,福田與羅湖去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分別為7.4%與7.3%,可以說是“不功不過”。福田區GDP首次邁上了4000億元的臺階,但與龍崗區的差距進一步被拉大。羅湖區GDP2017年突破2000億元的門檻之后,2018年只能屈居“后起之秀”龍華的后面。
從效益指標來看,福田區地均生產總值51.08億元/平方公里,領跑全市各區,以不到全市4%的土地面積,實現了全市近兩成的地區生產總值產出。羅湖則緊隨其后排名第二,集約化發展水平處于領先地位。此外,羅湖區萬元GDP綜合能耗,多年保持全市最低水平。
在產業結構上,福田與羅湖相似,第三產業均占據了絕對的核心地位,比如金融業與商業十分發達。以福田區為例,2018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4.75億元,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9.6%;但增長速度相比去年有所放緩,在全市僅排名第八。
此外,金融業作為福田區的龍頭支柱產業,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的33.2%,但受國家金融調控以及市場因素制約,當前福田區金融業增加值增速已滑落至3.4%,增速較上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,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,沖擊較為明顯。
不過,福田區也有亮眼的數據。其中,福田戶籍人口超過100萬,為全市最高,常住人口的增長速度也處于全市前列,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撐。此外,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方面,非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了47.2%,可謂“一騎絕塵”。
除了支柱產業受到沖擊,經濟增速放緩之外,福田與羅湖還面臨著同樣的難題:高端制造、高技術產業發展不夠充分。因此,如何積極融入全市的重大戰略,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動能,也成為兩區能否再續輝煌的關鍵。
大鵬、鹽田 發揮城市“軟性競爭力”
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,助力城區發展
在深圳各區中,鹽田區與大鵬新區的角色較為特殊,在深圳的經濟總盤子中占比較小,更多承載著生態屏障與休閑旅游區的功能,發揮著城市“軟性競爭力”的作用。
以鹽田區為例,其歷來注重引進對于生態環境影響小的高新科技企業,包括生物醫藥、人工智能企業等等,甚至忍痛割愛,放棄一些對生態環境影響相對較大的產業。作為深圳旅游消費的“主戰場”之一,鹽田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達8.5%,位列各區前三。
不過,拋開城區自身的發展限制,鹽田區在優勢產業上,也面臨著挑戰。比如,港口物流產業發展相對單一,產業結構粗放,旅游產品老化、消費模式單一等。對此,鹽田區也在積極謀求改變,其中一項“大動作”是編制沙頭角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發展規劃,打造深港旅游消費合作新平臺。
大鵬新區作為全市唯一不考核GDP的區域,全區陸域面積的73.5%土地被劃入生態控制線范圍,在經濟數據上自然不夠亮眼。但是,不考核GDP,不代表不關心發展。
基于此,近年來新區在產業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逐步淘汰低端落后和高能耗的產業,引進了一大批包括生物、海洋、旅游、文化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。去年,大鵬第三產業的增加值達到了13.4%,全年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為201.37億元,比上年增長6.5%,占GDP比重為58.9%。
深汕特別合作區 增速回落有特殊原因
未來極具想象空間,發展不會一蹴而就
體制機制調整后,深汕特別合作區成為深圳第“10+1”個區,被視作是區域合作模式的創新,對于探索區域合作協調發展新路具有重要意義。加快推動深汕特別合作區開發建設,既可拓展深圳市發展空間,亦要帶動汕尾跨越式發展。目前,深汕特別合作區主要定位為經濟功能區,其經濟發展情況自然成為外界觀察其體制機制調整成效的聚焦點。
2018年深汕特別合作區GDP增速回落至4%,固定資產投資甚至出現了負增長,乍看似乎很不理想。但增速回落有其特殊原因,這是體制機制調整所帶來的暫時性影響。去年作為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落地實施的關鍵年,從有利于長遠的角度考慮,對整個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發展重新進行了梳理和謀劃,涉及到重要規劃、基礎設施項目投融資、土地和產業等各個方面,對固定資產投資等帶來了較大影響。
在特殊階段過后,深汕特別合作區大概率將迎來快速增長。公開信息已經顯示,今年一季度,深汕特別合作區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,財稅增幅較大,實現了一季度“開門紅”。近期深汕特別合作區官方提出的目標是,2019年深汕特別合作區地區生產總值要增長22%以上;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%以上;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%以上;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%以上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%。
目前,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經濟總量還很小,從低位起步,未來增速可觀。據統計,深汕特別合作區適宜建設用地達到約145平方公里,這對面臨后續發展空間約束的深圳來說,是極具價值性、互補性的資源。而體制機制調整后,深汕特別合作區將堅持一流標準,謀定而后動,未來勢必走高質量發展的路子,極具想象空間。
需要指出的是,深汕特別合作區基礎設施、公共配套、營商環境、產業生態的蛻變還需要更多時間,這些因素將影響到企業和人才的選擇。另一方面,深汕特別合作區為實現高質量發展,也將適度把控發展的節奏,對于產業和企業有相應考量。總體而言,體制機制調整已經給深汕特別合作區帶來了立竿見影的變化,但發展不會一蹴而就。
本文來源:南方都市報 2019年4月30日
熱線
關注
置頂